考研政治分析题的冲刺阶段,考生最需要的是精准把握命题方向 ,将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近年来,政治分析题的命题越来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尤其是与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 、社会热点问题的深度结合,梳理年度热点背后的理论逻辑,掌握答题的“题眼”,成为突破分析题的关键。
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是绕不开的核心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而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更是为理解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视角,考生需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 ,同时掌握其与新发展理念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联系,在答题时,既要阐述理论依据 ,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也要结合具体案例,如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领域的突破,分析其对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意义 。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另一大重点 ,从基层立法联系点到“小院议事厅 ”,从人大代表联络站到数字化政务平台,中国的民主实践展现出广泛性和真实性的统一 ,考生需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主的重要论述,辨析西方民主模式的局限性,阐明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制度优势,要联系法治中国建设 ,如民法典的实施 、司法体制改革的成效,说明民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性。
文化自信与意识形态安全始终是命题的高频区,从“何以中国”的文明探源到“国潮 ”现象的兴起 ,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到革命文化的传承弘扬,文化自信已成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考生需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 ,把握“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深刻意义,分析如何在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 ,理解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凝聚人心 、汇聚力量中的作用。
生态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从“双碳”目标的提出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 ,从长江大保护到全球发展倡议,中国正以实际行动推动绿色发展,考生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性 ,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哲学基础,要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全球治理体系的创新意义,结合“一带一路”倡议,说明中国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的智慧方案 。
冲刺阶段 ,考生需将热点专题与教材理论紧密结合,构建“理论-热点-考点”的答题框架,既要避免脱离理论的空谈 ,也要防止陷入教材的教条,学会用政治术语精准表达,用逻辑链条清晰论证 ,唯有如此,才能在考场上以不变应万变,写出有深度、有高度的答案。
下一篇:没有下一篇文章啦!